訊息公告

資訊人院刊-資訊系友【資工人的製造業之路-宇清數位智慧涂耀仁總經理的實務經驗談】

Published on
Author
張怡婷

文/劉禹辰

在資訊科技與產業數位化浪潮下,資工背景的人才早已不限於軟體或網路領域。在製造產業,資訊工程師同樣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。

曾任職台積電十八年的涂耀仁,便是其中的先行者。從交大資工的程式新鮮人,到掌握CIM與自動化系統的專家,他用十八年的現場經驗證明:懂技術,還要懂產業,資工人的舞台遠比想像更廣。

從交大資工到台積電:進入製造現場的起點

涂耀仁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80級,並於民國82年取得資工所碩士學位。而1995年,退伍不久的他穿上無塵衣、走進台積電工廠,正式踏上資訊工程師的職涯。那時的產線仍以人工與半自動化為主,他的任務是維護工廠系統、確保機台穩定運作。「那兩年的輪值經驗,是我一輩子的底子」他笑著回憶。在夜班與機台的轟鳴聲中,他逐漸理解一個關鍵:「程式語言會淘汰,但現場經驗永遠不會。」這段親身體驗,也成為他後來能在IT與製造部門之間擔任橋樑的基礎。

幾年後,他主動申請調入製造部門,從系統開發者變成現場的「使用者」。涂耀仁分享道:「資訊部門常因維護負擔而抗拒新功能,結果兩邊誰也不滿意,後來我才明白,只有懂現場,才能寫出真正有用的系統。」在生產線上帶線、觀察製程後,他逐步掌握Domain Knowledge(領域知識)的重要性。涂耀仁強調,這是資工人進入製造領域最關鍵的一課:「技術只是工具,真正的價值在於理解現場。」

從8吋到12吋:見證自動化時代的開展

隨著半導體產業進入高速成長期,涂耀仁參與了台積電 8 吋與 12 吋廠的 CIM(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,電腦整合製造系統)與 AMHS(Automated Material Handling System,自動搬運系統) 開發。他與團隊也參與了12吋智慧製造的軟硬體規劃與整合,從生產排程、物流搬送、機台自動化到派工演算法,皆在他的參與下完成設計與導入。

涂耀仁提到,當時嘗試導入 Rule-based 派工系統(以人工邏輯設定規則),但隨著生產線複雜度增加,僅靠規則式方法難以因應,於是又轉向基因演算法(Genetic Algorithm)與 最佳化排程(Optimized Scheduling)。「理論上最有效率的演算法,不一定是現場最喜歡的。」他指出。演算法雖能算出理論上最有效率的方案,卻讓現場人員難以理解其邏輯,導致信任與操作困難。 最終,他們採用「混合式派工模型」——既保留人工邏輯的穩定,又利用演算法提升效率。這段經驗讓他體悟:技術的成功,必須以使用者能接受與維護為前提。

離開台積電,走向智慧製造

2013年離開台積電後,涂耀仁加入宇清數位智慧股份有限公司,投入智慧製造與APS(Advance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,先進規劃與排程系統)的軟體開發與導入服務。從半導體、PCB(Printed Circuit Board,印刷電路板),到生技、CNC(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,電腦數值控制)加工,他協助各產業導入自動化與AI技術。

但他也提醒:「近年AI與機器學習雖快速發展,但AI只是工具,真正的挑戰是理解產業問題、找到可落地的解法。」在他眼中,未來的資工人不再只是寫程式,而是用演算法解決真實問題的「設計師」。在智慧製造時代,跨領域合作已成常態,資工人都應該學會如何將演算法轉化為實際生產效益。

給未來資工人

涂耀仁歸納出五個關鍵建議,作為給後輩的提醒:

  • 明確自己的方向
    寫程式只是手段,關鍵是想解決什麼問題。每個領域的方向與挑戰都不同,提早確立興趣,才能有明確的職涯路徑。
  • 別盲目追新技術
    技術更迭快速,理解問題與整合資源的能力才是根本。
  • 重視溝通與理解使用者
    成功的系統開發,要能被使用者採納、維護並創造效益。多與使用者交流,學會用他們的語言談技術。
  • 珍惜「從零到一」的經驗
    參與新系統的規劃與試錯過程,是成長最快的時刻。不要害怕犯錯,那是最寶貴的學習。
  • 建立跨領域思維
    在智慧化製造時代,當資訊與工業工程、數學、甚至土木等領域逐漸融合,資工人的價值在於「用技術解決真實問題」。

從寫程式的工程師,到引領智慧製造的決策者,涂耀仁用經驗證明:資工人的價值,不僅存在於螢幕前的程式碼,更在於能讓技術於現實世界綻放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