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育綸老師:機會是留給勇於嘗試的人
- Published on
- Author
- 魏彣芯
文/胡翔祐
劉育綸老師目前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擔任助理教授,他在過去曾獲得玉山青年學者獎、更榮獲全球只有70位年輕學者獲獎的2024 Google Research Scholar Award,這是Google 開辦這個獎項以來,第一次有台灣學者獲獎!這次陽明交通大學很榮幸邀請到劉育綸教授來與同學們分享「學校與職場沒教我的事」,希望透過劉教授的親身經歷,引領莘莘學子們不再迷惘,勇敢逐夢踏實。
劉教授將自己的人生區分為五個階段,分別為在交大電子系讀學碩士、接著在聯發科工作、又前往台大資工系攻讀碩士,再到Meta實習,最後又回到母校-陽明交大任教。一如許多剛升上大學的新鮮人們,劉教授在大一時也將自己的時間投入在社團、梅竹賽中,直到大一下腿部骨折,迫使他長時間待在宿舍,這場意外意外地成為他人生轉折的起點。他逐漸將重心放回學業,在大三接觸到林奕成教授開設的「電腦視覺」課程後,終於燃起興趣,從此投入研究之路,最後,也成功推甄上了交大電子所。
進入交大電子所後,他積極參與專題研究與論文撰寫,多次代表學校出國參加國際研討會,甚至在 Picture Coding Symposium 2013 發表成果,每一次的經歷不僅累積了實力,也讓他更確信自己找對了方向。劉育綸說:「從大學到研究所,你們有至少四到六年的時間可以探索與犯錯,take your time!」他認為,大學不只是拿好成績,更是探索自我與未來職涯的重要時機。即便不確定自己的熱情所在,至少可以先了解自己不喜歡什麼、不擅長什麼。
畢業後,劉育綸也與許多電子所畢業的同學們一樣進入了聯發科,在這裡,他第一次的體驗到「Work-Life Imbalance」,上下班永遠都在塞車、因為擔心自己的工作跟不上而時常自主加班,直到有一次,他不小心睡到中午才急忙趕到公司,卻發現整個部門跟本沒人發現他不在,此時他才領悟到「沒有人是不可取代的,相較於個人能力,團隊合作更重要」,尤其在面對自己不熟悉的工作時,應該要大膽地詢問,除了能增進效率外,也能強化同事之間的感情。
在工作之餘,劉教授也同時在職攻讀台大資工所博士班,然而,攻讀博士期間也並非一帆風順,多次遭遇論文被退、研究無進展的低潮。「有時候你覺得自己已經做到最好,但還是無法被接受。」在那段徬徨的時光,他選擇不斷與指導教授與同行交流,從他們的鼓勵中重新找回信心,更重要的是,在這段期間,他終於發現了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-電腦視覺研究。學術界的壓力龐大,但他靠著堅持與自我調整走過低谷。他認為:「隨緣,並不是放棄,而是在盡力後不強求。」這份豁達,來自一次次真誠的努力後的釋然,也成為他面對人生困難時的重要信條。
畢業後,劉教授勇敢地挑戰自我。申請美國Meta公司的實習職位,即便背景與美國看似大相徑庭,仍然順利錄取並前往西雅圖展開嶄新旅程。在這段期間,他深刻體會到文化與生活上的衝擊,他認為美國的食物貴又不好吃,但辦公室文化相較台灣來說明顯更開放了許多,他也告誡同學們:「並不是所有在海外工作的台灣人都過得非常光鮮亮麗,也許是倖存者偏差,真正的努力與挑戰往往更加艱難。」即便如此,劉教授仍然鼓勵同學們有機會的話就到國外看看,開開眼界。
如今,劉育綸教授回到母校任教,除了開設自己專業領域的課程外,也廣育桃李,招收實驗室的學生並且陪伴他們做實驗、投稿論文,劉教授說:「人生永遠沒有準備好這回事,機會是留給勇於嘗試的人!」相信只要我們不斷嘗試、不斷跨出舒適圈,必定能找到兼具喜歡、擅長、能賺錢的事情,從而達到Work-Life Balance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