彭文孝教授榮獲 IEEE Fellow
- Published on
- Author
- 魏彣芯
因對視訊編碼演算法與標準之設計與實作的貢獻而獲獎。
本文節錄轉載自《IEEE Circuits and Systems Magazine》,2025年第二季號
彭文孝於1997年、1999年及2005年分別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(NYCU)電子工程學系取得學士、碩士與博士學位。他曾於2000至2001年間在美國加州聖塔克拉拉的英特爾微處理器研究實驗室工作,參與國際標準化組織(ISO)動態影像專家小組(MPEG)MPEG-4細粒度可調式編碼(Fine Granularity Scalability)及其於3D點對點視訊會議中的應用開發工作。自2003年起,他積極參與ISO MPEG數位視訊編碼標準制定,對H.264/AVC可擴充修正案、H.265/HEVC、H.265/HEVC畫面內容編碼擴充(SCC)、H.266/VVC與JPEG AI等標準之發展做出貢獻,並持有15項以上與這些標準相關的美國及台灣專利。目前,他為NYCU資訊工程學系教授。2015至2016年間,他曾任美國IBM托馬斯·華森研究中心訪問學者。他在視訊/影像處理與通訊領域發表超過120篇技術論文,並有超過60項標準貢獻。他的研究興趣包括基於神經網路的影像/視訊編碼、ISO/IEC與ITU-T視訊編碼標準、視覺訊號處理及電腦視覺。
對ISO/IEC與ITU-T視訊編碼標準發展的貢獻:
彭博士對ISO/IEC與ITU-T視訊編碼標準的制定具有重大貢獻,涵蓋H.264/AVC可擴充標準、H.265/HEVC、畫面內容編碼(SCC)、H.266/VVC與JPEG AI等,技術貢獻累計超過60項。他是27位最初參與H.265/HEVC編碼架構設計的專家之一,也是7位最初參與SCC架構設計的專家之一。他曾擔任標準委員會中的核心實驗協調人(Core Experiment Coordinator),主導多項技術發展,包括解碼端運動向量推導、運動分割與OBMC(重疊式區塊運動補償)、區塊內複製精煉等,推動H.265/HEVC與SCC的完成。核心實驗協調人負責定義測試條件與標準化技術,是標準制定中極具關鍵性的角色。他亦積極推廣這些標準,擔任IEEE期刊專題主編、策劃IEEE與APSIPA會議的專題場次,並多次進行教學演講。
對影像/視訊編碼技術進展的貢獻:
彭博士於國際知名期刊與會議發表逾120篇論文,對傳統與深度學習式影像/視訊編碼均有創新貢獻,包括:基於DCT的層級式可擴充視訊編碼、參數化模板匹配預測、區塊內線複製、基於強化學習的視訊編碼器控制、基於增強正規化流(ANF)的影像/視訊編碼,以及用於視覺訊號處理的領域適應技術。他的多項研究成果曾在H.264/AVC、H.265/HEVC、SCC與JPEG AI標準的徵證/徵案階段經過嚴謹測試,其中數項創新已納入正式標準的規範編碼工具。他在推動現代深度學習式影像/視訊編碼領域上扮演關鍵角色,特別是在以強化學習應用於視訊編碼器控制的研究方面,引領編碼器最佳化的新典範。他另一項開創性的成果——基於ANF的條件式視訊編碼,顛覆了傳統殘差式編碼架構,並於IEEE ISCAS Grand Challenges競賽中獲得最佳表現與最佳創意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