訊息公告

謝續平教授榮獲 IEEE Fellow-「擇你所愛,愛你所擇」

謝續平教授榮獲 IEEE Fellow-「擇你所愛,愛你所擇」

 Q.什麼樣的機緣引領您進入研究的領域? 您曾考慮過其他的人生規劃嗎?

我始終認為,學術研究領域最大的魅力在於它賦予研究者自由度;學術的自由度,讓你可以做你想做的東西,可以自己決定,可以自由發揮。這一切是既是出於我的選擇,所以它不像工作,而是一種興趣。

早期我在美國IBM服務,雖然也是研究性質的工作,但是在企業內部從事研究與學術研究卻有很大的差異。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待遇,我在IBM的待遇是返國任教的三倍之多,但即便如此我還是選擇返臺任教,其中最大的差異就在研究的自由度。企業內部的研究工作,研究主題由公司決定,雖然你可以做得很深入,做得非常專業,但是在這五年、八年的過程裡,即使發現了更感興趣主題想做,但還是得先把公司交代的事做完。但在學術環境就不同了,學術自由可以讓我們自由選擇,讓我們的興趣能成為工作。因此工作起來不會覺得勞累,而是充滿興致。

在我們那個時代,碩士若念得順利也有興趣,多半會選擇出國攻讀學位,但所有的博士生面臨的挑戰都一樣;畢業後要選擇什麼樣的工作?美國的博士與臺灣的博士在工作選擇上有些異同之處。在美國讀完博士不見得都是進入學術界,有很多是人選擇高科技產業或大公司服務,或是類似stardock創業公司。當然,也有一部份人會進入學校;留學生則可能回母國任教或留在美國的學校,然後再去思考要在學術界還是產業界。我畢業時就在IBM工作,那時我知道,我做研究可以做得很深,如果在學校就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鑽研,又另一方面家裡也希望我回臺灣,這幾點衡量下,我選擇回到學術圈,回到台灣。

 

Q.您在研究上最有成就感的經驗是什麼? 對您的影響為何?

我要強調「蹲馬步」的重要性。博士班時,我們曾經把整個Linux作業系統,把裡面所有的source code都trace過一遍,我們去改這作業系統,讓它變得更powerful、更安全,這個經驗不但奠定我們對整個系統的熟悉;就好像你要修車,你一定要先了解裡面機械的結構,所以在作業系統這部分,因為蹲馬步的基礎夠深,夠紮實,影響我們後期在系統安全、網路安全等問題的探討,後續我們才能進一步發展出全世界第一個「網路攻擊的偵測系統」,也是全世界第一個專利。回過頭想,如果沒有前面這個蹲馬步的過程,我想今天很難發展出第一個能夠偵測網路攻擊的專利。這個「網路攻擊的偵測系統」不只是專利,同時在學術上也有研究發表,它在網路攻擊侵害偵測上豎立一個里程碑。

經由兢兢業業、紮實的蹲馬步工夫,才能塑造且引領後面這些前瞻性的東西,對我來說,這是非常重要的經驗。另一方面我也想跟同學們分享;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在求快,要快一點發表paper、快一點產出商品,但在求快的狀況下,卻沒能好好浸淫累積,沒辦法好好沈澱,我覺得研究如果要做得深,應當要安下心來紮實學習,不要輕忽蹲馬步的工夫,不能急,保持耐心。

 

Q.能否請您談一下碩、博士生訓練的差異嗎?

一般來說,大家對碩士班的研究期望或許不會太高,多半希望藉由碩士班盡可能地,在專業知識領域上累積更多、更深入一些,研究與開發的要求不多。博士班則大不相同,博士生不只要學得深,而且能夠開發有創意的研究。

就美國的博士訓練來說,他們通常所做的,很多都是要讓你對某個產業有更深刻的了解,並能進一步談創新。這種作法的優點在能將產業與教育系統做具體的結合。所以今日美國科技能夠領先全世界,可以說此一教育系統的規劃也發揮了作用。

回頭檢視臺灣的博士培育,我認為,因為臺灣的點數制度,學生目標就是要累積點數,相較與美國的博士訓練的重心很不一樣。往往有些學生也還是願意好好的蹲馬步,去打基礎,但有些學生抱著急就章的心態,只想趕快累積點數、趕快畢業,這樣學生如果進入產業界工作,可能會面臨適應不良,因為他以往的訓練只著重在不停地發表論文,但產業界就希望你能作出東西,至少把東西做出來,然後才能談你要做好東西,但是如果你的基本功不紮實,要如何談做出好東西呢?所謂的好,可能是紙上的好,你沒辦法作出來,像這類型的畢業生在產業界可能沒辦法適應,當然我指的是in general,各種學生都有的現象存在。

不過樂觀的想法,現在也未嘗不是個機會來鼓勵我們的博士生。我們可以思考,如果學術界的機會不多,是不是可以讓博士生進入產業界,試著去帶動臺灣的高科技產業發展?如果能發展出類似美國創新產業模式,我相信,博士生一定能在這樣的產業架構下提供很大的幫助,協助產業界尋找創新的方法。所以我們應當更為重視博士班基礎功力的培養,目前資訊學院正著手進行教師升等辦法的調整,往後如果老師們對於博士人才的培訓上有一定的共識,也會進行博士畢業辦法的調整,幫助博士生能夠順利的進入產業界;過去的博士訓練是幫助他們在學術界能夠生存,往後我們也要思考怎樣幫助他們在產業界貢獻長才。

其實回到最根本問題,攻讀博士需要興趣支持,博士學位不見得能保證任何東西,只是提供一個更多教育的機會,若沒有足夠的興趣支持,真的不要勉強。剛提到攻讀博士學位學生越來越少,我認為這也是很自然的現象。現今我們對博士生就業的期望面臨挑戰及轉變,自然讀博班的人數就會減少;但環顧整個經濟型態,因為台灣終究要跳脫勞力密集的產業結構,創意產業是必需要走的路,所以我相信博士生的人數應該再彈回來。

再者,我覺得創新產業的開發者,他的視野不應當侷限在臺灣,應該放眼全世界,所以一個博士畢業生的視野,創新產業的研發應該以全世界做為市場,找工作也可以不限於臺灣。有必要重新思考我們的產業狀況及調整我們看待博士的視角。

 

Q.請教您如何挖掘創新的研究題材? 未來是否還有其他研究規劃?

剛我們有提到美國教育在蹲馬步這些基礎功與創新的訓練,其實台灣也有這樣的訓練,整體來說,美國跟臺灣訓練差異不大,但有個現象是,在美國進行任何研究都會有個補助(sponsor),這個補助可以是美國國家科技基金會(NSF)或企業,哪些研究主題能提供產業具體幫助就能取得研究經費補助。這樣的政策能讓美國的學界與產業界產生相當緊密的聯繫。但是在臺灣,一是我們的產業還不夠強,對研究的重視度不夠,所以學術界真正從產業界拿到的foundation也不多,多半造成產業界、學術界有點各做各的,再者研究領域的foundation多半來自科技部,科技部雖然也重視與產業的關係,但是和產業界直接贊助學界的狀況畢竟是隔了一層。由科技部支持的研究,大家不會想到說這個對產業有多大幫助,而是做完這個我可以發表幾篇論文,但發表幾篇論文後並不代表知道東西就可以用在哪。這狀況也應用在博士畢業門檻上,要取得畢業資格,就需要足夠的發表量及點數;美國對博士生的要求則是只要你展現創新,經過委員會(defence Committee)認同該研究的價值,即便論文尚未發表,也可以取得學位資格,而論文發表的數量與畢業不是正相關。

美國的學界確實與產業界息息相關,相較於臺灣學界反而與產業界較為疏遠。雖然兩邊都強調創新,但或因贊助來源、整個訓練的方向等等,造成整個學界的動力不同,創新的方向也有所不同。

也就是說,在美國,為了去解決產業界的問題,你必須了解那個產業、瞭解那個系統的脈絡等等,在臺灣,可能不以企業支持為主,所以整個博士訓練的方式就是:我把學科讀熟、paper讀得更熟,然後對這個領域瞭解很深,再來思考創新。

你有沒有注意到這兩個領域是有一點點不一樣的。同樣都是在蹲馬步及練基本功、同樣都在創新,可是他最後的結果會有一點點不一樣,所以這個問題不單單是學術界的問題,也是產業界的問題,臺灣產業的結構還不那麼重視研發,對學校的贊助,甚至贊助完,對這題目可以怎麼幫他,怎麼協助這個產業,他們也在學習、再摸索,所以這個模式還沒有完全建立,當然臺灣的產業界也是相對小,對創新、對研究的觀念還不夠,或者我們也可以從老闆對研究的重視度,或者公司有沒有足夠的前端方向人才來幫公司規劃,所以我覺得這是兩邊都要努力,產業界他們要開始聘博士,學術界要獲得產業界的sponsor,這樣兩邊才能夠搭起來。

這裡回到一個問題:創新能不能訓練?我認為創新可以說是天賦,也可說是訓練,就像我們教育一樣,有天賦的人學得快,所以我們博士生的訓練就是教他創新的方法。有些人天縱英才,不需要教,自己去觀察,就會創新。那有一些人也許沒有那麼厲害,那在我們教導一些創新的方法後,慢慢就能知道如何創新。

我認為研究是持久,永續不斷的一件事,要如何與時俱進且保持創新的能量呢?交大有個很棒的優勢,我們有很多很努力、也很聰明的研究生,但如何去挖掘創新的題目?其實就是經由不斷的討論。過去有很多人誤解創新的方法,以為;只要夠認真、夠努力地把課本讀熟了,把功課讀得很好就夠了。以我們做為老師來說,可以透過和同儕、博士生和研究生不斷的討論,從腦力激盪中,找尋新的問題和新的答案,當然我們也讀很多書,但沒有討論就沒有創新,你不是說你關在一個房間裡,看著天花板然後努力的思考就叫創新,創新事實上要腦力激盪,要多方的融會貫通,才能有創新的機會。

 

Q.在研究歷程中,曾遇過的挫折或困境為何? 您當時如何面對、處理

我們目前所做的研究都是我們喜歡的,因著興趣而快樂,也不覺得困難。但是,假若要談我經歷過的挫折,我在攻讀博士時,曾有段時間因為運動受傷,前前後後開了六次刀;這過程真得是非常煎熬痛苦,一方面是生理上的疼痛始終找不到根本的病灶,而這反覆嘗試各種醫治方法的過程的不確定感實在折磨,另一方面,還要面臨尋找博士研究議題的壓力。

那可以說是我最困難、最煎熬的時間,或許這也是人家說的沉潛期,就是成果還沒有顯現出來,加上生理上的不適不斷加深心理壓力。所以我也藉著這個機會跟學生分享,研究生活都會有經歷一段沉潛期,那段時間,你對自己的研究必須要花很多時間瞭解,既不會有paper產出,也不會有很明顯的創新產出,這種狀態也是研究生最容易放棄的時期,但我希望藉著這個機會鼓勵研究生,要堅持,只要堅持下去,終究能度過這艱困的關頭。

 

Q.得獎之研究成果對於未來生活上的應用有哪些助益?

我們目前最重要的成果主要是對網路攻擊偵測的一系列研究,這也是全世界第一個專利。現今網路攻擊偵測研究有兩種方法,一是統計,另一種是模式歸納。我們是模式歸納的第一篇paper,並採以兩種方法互相截長補短的形式進行。此一研究方法所帶來的後續影響在於;網路攻擊防禦必須永不間斷,因為永遠會有新的攻擊方法產生,所以必得要持續不斷地發展出新的偵測方法。

很幸運的是,我們很早就進入網路攻擊防禦的領域,就像剛所說的,這個領域永遠有做不完的事情,隨著攻擊的手法的更新,防禦的手法也得與時俱進。就如同網路對戰遊戲一樣,他打你、你防他,這領域是很相當有意思的 。以目前在網路及市面上的產品、工具,他們多多少少也會用到我這兩種方法。

只是說這技術會不斷地往前走,我們也必須跟著往前走。不只是我們現在做網路對戰一樣,未來比如像現在手機、行動軟體上面也有很多攻擊,我們也需要做防禦。甚至即將要進入4G,網路通訊更多、攻擊更多,那防禦也得跟著更快。所以這個領域是永遠都需要往前走的研究。

 

Q.您的座右銘是什麼?是如何形成這個觀念?

我的座右銘可以說「擇你所愛,愛你所擇」;你要選擇你所愛的東西,也就是尋找你的興趣,尋找你有興趣的研究。愛你所擇什麼意思,這是你選的,你就應該喜歡他,好好做你要努力的事情,再進一步推衍,就是做你有興趣的事情,永不放棄。

但是要怎麼去找到自己的興趣呢?當然也有人花了一輩子在尋找興趣,倘若你還不確定自己的興趣是什麼,我的建議是:去嘗試,勇敢去嘗試。尋找興趣,某個層面也是一種藝術,抽象不容易把抓。但勇於嘗試的目的,並不是要成為每個領域的專家,而是經由這些嘗試來具體把握哪些領域可能是自己心所嚮往的,能推動你持續前進的最大動力。

 

Q.您認為要成為一位傑出的研究者,最主要的關鍵點為何? 或應具備的條件?

這個問題很好。我在學術圈見過很多優秀、非常聰明的學者,這些優秀學者都有共同的特質:就是對他們積極工作,不會感到疲累。為什麼不會疲累?因為熱誠。回到我剛說的,因著對工作有著高度的興趣,這興趣讓他們日夜工作也不疲倦;我發現無論是清晨或半夜,總會收到電子郵件,幾乎是沒日沒夜的在進行,對他們來說,這不是工作,當然更不是加班,他只是在進行他感興趣的事物而已。

研究工作是永無止盡的世界,你做得再怎麼好,永遠也有人領在前頭,但要說怎樣是最好,從不同角度來看卻有不同的見解,甚至連好,都很難有一個統一的見解,不同領域見解不同。甚至連怎樣叫傑出我們也很難統一表述,但是幾乎做得很不錯的學者都有堅持不輟的特質,他們喜歡自己的工作,對工作抱持著極大的熱誠,這是我觀察到的現象。

 

Q.本期將介紹資通安全研究與教學中心,您目前擔任中心主任,對於其未來發展有何想法呢?

網路上的安全攻擊問題始終不斷,針對這部分目前台灣有幾種不同類型的研究,一種類型是自由型的研究,每個老師們做自己最專注的議題,還有一種是任務型(Mission Oriented)的研究,即解決現在碰到的問題,像我們政府也常遭受攻擊郵件、政府網頁被修改等等問題;我們資通安全中心最重要的工作就是——未來的重點也是如此,要幫政府各部會去解決資安上實際會碰到的問題。我們會結合一些政府資安的機構,還有產業的機構,共同來解決政府所面臨的網路的攻擊事件,資通安全中心的性質是有一點像Mission Oriented,等於把我們所學的,能夠真正用來幫助政府;包含網路攻擊的防禦、手機的攻擊防禦,電子郵件的攻擊防禦等等。此外現在網路上有各式各樣的app,但app裡通常都藏了很多惡意的程式,使用者再下載的同時很難分辨它是否安全,所以急需開發能分析app裡的惡意程式的偵測機制,以上都是資通安全中心目前最重要的任務,亦即能及時因應政府需求及民間產業的需求,並發展新技術來解決這些事情。

資通安全中心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,跟自由型研究不同。我們希望能協助解決國家、政府的網路,還有像剛講的4G未來這種手機通訊上會發生的攻擊、病毒,甚至是網路詐騙等問題,可以想見我們將來面臨在手機上的攻擊事件會更多,所以我們必須要與時俱進,幫助國家、政府建立起安全防護。資通安全中心也扮演著協調國內學術界很多精英/老師們一起來做這件事,不止是交大,而是集大家的智慧來做這件事情。